气缸在动作过程中减速(即控制活塞杆伸出 / 缩回时的速度,避免冲击),核心是通过流量控制调节压缩空气的进出速度,结合机械缓冲或阻尼设计实现平稳减速。具体方法需根据减速需求(如全程匀速减速、末端缓冲减速)选择,以下是常用方案及原理:
气缸的动作速度由进入(或排出)缸筒的压缩空气流量决定,通过流量控制阀(节流阀)限制气流速度,即可实现减速。
原理:在气缸的进气管或排气管路上安装单向节流阀(由单向阀和节流阀组合而成),通过调节节流口大小控制气体流量,实现速度调节。
安装方式:
缺点:速度受负载变化影响大(负载重时速度变慢,负载轻时速度变快),仅用于简单场景。
优点:减速效果更稳定,活塞杆伸出 / 缩回时,通过限制排气速度控制动作速度(进气时单向阀打开,不影响进气量)。
示例:气缸伸出时,压缩空气从无杆腔进入(单向阀全开,快速进气),有杆腔的气体通过节流阀排出(节流减速),实现伸出速度可控。
排气节流(推荐):在气缸的排气口(靠近缸体的气路上)安装单向节流阀。
进气节流:在气缸的进气口安装单向节流阀,限制进气量。
调节方法:顺时针旋转节流阀旋钮,减小开度→速度减慢;逆时针旋转→速度加快,调试至目标速度即可。
适用场景:需要全程匀速运动(如平稳推送工件),无剧烈冲击的场合。
原理:在气路上串联多个单向节流阀,配合电磁阀切换,实现不同阶段的速度控制(如伸出时先快速移动,接近目标位置时减速)。
典型回路:
气缸无杆腔通过两位三通电磁阀连接两个并联的单向节流阀(一个大流量节流阀,一个小流量节流阀)。
初始阶段:电磁阀切换至大流量节流阀,气缸快速伸出;
接近终点时(通过位置传感器触发):电磁阀切换至小流量节流阀,气缸减速慢行,避免冲击。
关键元件:位置传感器(如磁性开关,检测活塞位置)、电磁阀(控制节流阀切换)。
适用场景:需要提高效率(前段快速)且末端需精确定位或避免碰撞(后段减速)的场合(如装配线上的工件对接)。
原理:部分气缸(如标准气缸、带缓冲气缸)自带内置缓冲装置,在活塞杆接近行程末端时,通过机械结构限制排气量,实现末端减速缓冲。
调节方法:通过缸盖上的缓冲调节螺钉调整排气孔大小:
优点:无需额外气路元件,结构紧凑,适合短行程气缸的末端冲击抑制。
注意:若内置缓冲不足,可配合外部节流阀使用(内置 + 外置双重减速)。
原理:气液阻尼缸是气缸与液压缸的组合,通过液压油的不可压缩性实现精准速度控制(气体驱动,液压阻尼减速)。
优点:速度调节范围宽(可实现极低速度,如 5mm/s),运行平稳无爬行,减速精度高。
缺点:成本较高,需定期维护液压油,适合对速度稳定性要求高的场景(如精密装配、检测设备)。
负载匹配:气缸速度受负载影响(负载越大,相同流量下速度越慢),调试时需在实际负载下测试。
气源稳定:压缩空气压力波动会导致速度不稳定,建议在气路上安装减压阀和储气罐,保证压力稳定(通常 0.4-0.6MPa)。
避免过度节流:节流口过小可能导致气缸动作卡顿、速度不均匀,甚至因排气不畅产生背压,影响使用寿命。
双向减速:若气缸伸出和缩回都需要减速,需在两个气口(无杆腔和有杆腔)分别安装单向节流阀。
简单匀速减速:优先用单向节流阀(排气节流),成本低、易操作;
末端缓冲减速:利用气缸内置缓冲 + 缓冲调节螺钉,配合外部机械缓冲器;
分段速度控制:采用多级节流阀 + 电磁阀 + 位置传感器,实现快慢速切换;
高精度低速:选择气液阻尼缸,适合精密场合。
根据实际负载、速度需求和成本预算选择方案,调试时从小到大逐步调节节流阀,观察气缸动作是否平稳无冲击即可。